查看原文
其他

“六一”快乐,看看孩子们眼里的海曙!

海曙发布 2019-05-04

5月25日,由区全媒体中心联合区教育局共同成立的海曙新闻小记者站举行揭牌仪式,来自广济中心小学、孙文英小学、古林镇中心小学、集士港镇中心小学的7名学生成为了记者站首批成员。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海曙新闻》小记者的第一篇采访任务就锁定了身边人、身边事,通过他们的采访、他们的眼睛,记录海曙居民生活在改革开放40年里的巨大变化。


1


实现十岁生日愿望需要多久

(小记者:林之景 指导老师:王超)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小记者不禁好奇:改革开放到底是什么?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呢?通过采访,小记者捕捉到了一个变化:三代人的十岁生日愿景。


  “我十岁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进一间有玻璃窗的房子。”外婆说,在她小时候,房子根本没有窗户,墙上只有一个小洞。天晴的时候就把那个洞的堵塞拿开,让光照进来。要是刮风下雨了,就把洞堵上,要不雨就淋进来了。“当时也没有电灯,煤油灯也要省着用,不做精细活的话,就摸黑过日子。”在外婆十岁生日的时候,她在镇上看见了一间气派的大房子,那是新盖的供销社,装上了玻璃窗,既透光,又能遮风挡雨。“从那时候起,我的愿望就是住进一座有玻璃窗的房子,亮亮堂堂地过日子。”外婆说,她直到二十五年后,三十多岁时,才和外公一起建起了三间瓦房,每面墙上都有大大的玻璃窗。这么小的一个目标,外婆居然花了二十五年,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妈妈的十岁生日愿望,是每天都能穿上花裙子,她却盼望了整整十年。“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接着穿。我穿的衣服都是我姐姐穿过了给我的,都很旧,有的还有好多补丁。”妈妈说,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她的阿姨送了她一条白底红花的新裙子,裙子背后还有个大大的蝴蝶结。当妈妈穿上它,每个人都夸她好看。从那天起,妈妈的愿望就是每天都能穿上花裙子,美美的。“直到我二十岁,我才有机会想穿裙子就穿裙子,想穿裤子就穿裤子。”妈妈一边说,一边笑得像她裙子上的花一样灿烂。这么一个小小的目标,妈妈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实现,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小记者想起了去年冬天的十岁生日愿望——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当妈妈知道小记者的愿望后,马上打电话向从事电脑工作的“啊呜”叔叔请教,让他推荐型号,当天晚上就在京东下单了。第二天小记者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看见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放在书桌上。小记者这个不小的目标居然一天就实现了。


  改革开放走过四十个年头,外婆、妈妈和小记者,一家三代人的生日愿望不同,却都反映着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这就是改革开放给群众带来的巨大变化。


  小记者手记: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科技时代,便捷的万维网,智能的机器人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采访过程中,年过半百的外婆亲眼见证着海曙的变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的妈妈感受着海曙的发展,生活在发达科技时代的小记者享受着海曙日新月异的每一天。小记者真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发达的时代,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一家三代人的十岁生日愿望相差那么大,却都实现得那么美好。



2


餐饮文化里体验40年味道

(小记者:王西泽 指导老师:丁梦莹)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会选择外出游玩,一家三口一同出行,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别样的幸福。每逢周末,海曙的月湖、五龙潭、李家坑等风景名胜,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景区周边的酒店、小饭馆、农家乐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我们从苏州过来,爬爬老家的山,尝尝小时候的味道”。祖籍宁波,家住苏州的陈爷爷指着一碗香椿炒蛋乐呵呵地说,“说起来小时候的味道,我就想起来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家里兄弟四人,每户人家都有固定口粮,一家人常常吃不饱,有时候还要去山上刨点野菜充饥,其中就有这个香椿。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一碗香椿炒蛋是我们记忆深处的味道。”

  

从食不果腹到天天吃得起大鱼大肉;从追求吃饱吃好到讲究营养均衡,吃出健康新概念;从注重用餐环境到试着体验不同的饮食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居民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行的李奶奶说:“以前每天早饭都是咸菜过泡饭,80年代以后开始油条加大饼,再后来去早餐店吃包子馄饨,现在退休了,比较空闲,越来越讲究营养早餐,每天变着花样自己做馒头,自己包饺子等。”


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国内市场,人们吃得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时代,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馆都随处可见。即使每天窝家,只要点点美食APP软件,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美食。


3


衣食住行故事诉说甜蜜变化

(小记者:虞奕宸 指导老师:唐慧晔)



“改革开放四十年,老百姓的生活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外公蒲能华看着电视新闻里播放的改革开放专题片,不由地发出感叹。

  

为了解这四十年来的变化,小记者向七零后爸爸虞海峰、妈妈蒲春亚了解情况。蒲春亚说,她们小时候几乎很少见到游乐场,偶尔一次由家长带着去宁波儿童公园玩耍就很开心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用石头砌出来的‘大象滑滑梯’,每次都要玩上半天才肯离开。”蒲春亚说。

  

衣、食、住、行,每个家庭都有独属的改革故事。蒲春亚回忆道,有一次,她把一根竹竿当成甘蔗要分了吃,因为那时吃的零食实在是太少了。“大白兔和喔喔佳佳奶糖是我的最爱。”蒲春亚表示。

  

和蒲春亚一样,虞海峰说,他小时候几乎就没吃过好吃的零食,最常吃的就是山上的野果。“看看现在的孩子,零食多种多样,进口零食琳琅满目,不仅注重口味还讲究营养。”虞海峰一语说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细微改变。

  

“四十年前,要是一个家庭能有一辆自行车,就能被称为‘富豪’了。”虞海峰告诉小记者,如今,汽车都已经是寻常百姓人家的标配,节假日里大家呼朋唤友,自驾到全国各地游玩,都已经成为一件平常的事。

  

“小时候的物质条件虽然有限,但是童年还是非常快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虽苦也甜蜜。”对比四十年前后发生的改变,蒲春亚向小记者感叹道。

  

小记者手记:是啊,虽苦但快乐着。苦,是因为中华民族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快乐,是因为中华民族四十年后的辉煌成就。虽苦但快乐着,它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开放的艰苦和成就,它概述了几代中国人的心声。



4


支付方式里看改革巨变

(小记者:夏加贝 指导老师:周唯轶)


日前,小记者在家里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精装中国粮票大全——《天下粮仓》,满眼全都是各种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票子:有全国通用的粮票,有各省、地、县专用的粮票;有三市斤、五市斤等各种面值的;还有的是油票、布票、饲料票……

  

这些粮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能当做邮票用吗?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和好奇,小记者向亲人咨询,改革开放以来支付方式的画卷由此展开。


  爷爷夏甫根:在爷爷那个年代,社会资料产品没有那么丰富,供不应求,买粮食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买肉要用肉票,买布要用布票……而且每个月每家的粮票都是定量发放的。


  小记者:票用完了不就买不到更多的粮食了吗?那吃不饱怎么办?


  爷爷夏甫根:这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用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适应人民生活基本的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了各种粮票,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里。


  小记者:那为什么现在粮票不再流通,而变成收藏品了呢?


  爸爸夏宏祥:那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粮票就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地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纷纷“退休”,而人民币则重新占领了经济舞台。


  小记者:人民币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爸爸夏宏祥:当然有啊,中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近70年,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汇率也在不断提升。


  小记者:可是,为什么现在外出购物、旅行,甚至买个葱油饼,都很少看到有人使用人民币纸币?


  妈妈贺佩霞:现在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支付宝、微信、QQ等新的支付模式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一切都搞定。


  小记者手记:从粮票到人民币,再到现在的手机支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有形的货币到虚拟的货币,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连手机也不需要了呢?也许刷个脸就行了。


5


宁波到上海:40年提速6倍

(小记者:徐乙涵 指导老师:朱尹莹)

“以前啊,从宁波到上海要坐12个小时的火车,饿了还得自备干粮。哪像现在,两个小时就到了,整整快了6倍呢。”5月29日,奶奶拿出一本旧相册,向记者诉说她所经历的“改革故事”。

  

在奶奶的旧相册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奶奶在宁波站前的一张照片。当时的宁波火车站的外貌很像现在的工厂,都是雪白的外墙,狭小拥挤,只有一两层楼,还有不多的大扇子式的窗户。“当时的火车站只有售票处和候车处这两个区域,并且候车室最多只能容纳二百余人,那时的椅子是木头和铁皮包在一起做成的。”奶奶说,当哪列火车开始检票时都是用广播喇叭来播放的。而且当时候车室没有任何小店,如果饿了渴了必须自备干粮,或到火车站附近的小店购买。


  奶奶是上海人,每当她带爷爷和爸爸去上海探亲,就像歌里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所以她基本上都是坐轮船,除非买不到轮船票,才会买火车票的。那时坐火车是不带大包小包的行李的,最多背个小包,因为从宁波到上海至少要12个小时。当时坐的是绿皮火车,左边一排三个座位,右边一排两个座位。“那时我们宁波的火车只能去上海和广州,要去别的地方还要去别处转乘。”奶奶说,哪像现在,宁波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了。


  确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单单宁波火车站就经历了好几次的变革。1988年,宁波火车站重建,像船形。1998年5月扩建,2013年11月底变为了现在的“红膏炝蟹”状了。现在的宁波南站不但外貌好看,而且面积很大,地上三层,地下还有三层。交通也更便利了,可以乘坐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直达。


  “改革开放四十年,海曙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海曙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了,以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合上旧相册,奶奶感慨地说。

6


1小时到15分钟,快了!

(小记者:王舒涵 指导老师:唐慧晔)


“要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我觉得最大的改变要属交通了。”5月27日,正值周日,爸爸王红乾从石碶站乘坐地铁前往鼓楼参加聚会,不到半小时,他就达到了目的地。日益便捷的交通让接近不惑之年的王红乾很感慨,他将自己的感受发布在朋友圈里。


  王红乾乘坐的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于2015年开通,是宁波城市西南至东北方向的一条骨干线,线路全长28.350千米,共设车站22座,平均站间距离1.331千米。不单是轨道交通2号线,改革开放后,公共交通的变迁给市民日常生活究竟带来了多大的便捷?小记者向身边的人进行了采访。


  家住高桥的赵女士,在宁波高新区工作,平常开车上班,但由于路上交通堵塞,从城西到城东,常常迟到。自从宁波有了轨道交通1号线,赵女士就直接坐地铁上班,上下班的时间就再也不会因为堵车的问题受到影响了。


  “以前,由家里的老人接送孩子去市中心上辅导班,需要先坐6路公交车再转车或者步行,平均得花去1个小时的时间。”家住石碶东方苑的蔡奶奶常年带着自己的外孙,她说,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家门口就有地铁,15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既便捷又环保。


  和赵女士、蔡奶奶的直观感受不同,工作于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的一对小青年感受到了交通改变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几年前买的房就在藕池站旁边,房价涨了不少,幸福感很足。”这对小青年说。

7


城市更美了 交通更便捷了

(小记者:沈子印 指导老师:孙勇)

从小平房、窄巷子,到如今的高楼林立、阡陌纵横,改革开放40年,也是海曙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最近,从长辈的口中,小记者有幸了解到海曙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发生的巨变,聆听那首美妙的发展变奏曲。


  小记者家祖祖辈辈住在月湖畔桂井街,最初是一幢一层的小平房,只有20平方米左右。“那里没有地板,桌子椅子吱嘎作响;没有自来水,必须去旁边的水井里打水;也没有电灯,必须点那种古老的煤油灯;只有一台电器——老式的收音机。”妈妈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小平房里新添了电视机,也有了电话。随着月湖改造计划的推进,老家早已拆迁,我们也都住进了新建的都市小区。


  40年前,交通十分不便。马路上,除了公交车就是自行车。偶尔有一辆小轿车风驰电掣地冲过,会引得附近的人驻足观望——那时小轿车可称得上是“珍稀动物”。改革开放10年后,行驶在海曙路面上的公交车开始逐渐增多,人们出行比之前便利了些。改革开放20年后,小轿车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爸爸自豪地告诉小记者,他在90年代末就开上了一辆大众牌小轿车。又过了16年,宁波开通了地铁。近年来,共享单车开始在海曙普及,公共交通也有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鼓楼是市中心,而环城路外就是一片片的农田了。爸爸开玩笑说,城里城外就像两个世界。的确,那么不便利的交通,一公里外也是天涯海角了。改革开放初期,妇儿医院开始动工。而当时最好的饭店,就是原来的华侨饭店了。宁波曾经的地标建筑、全市的最高点——位于东门口的邮电大楼也耸立了起来。而现在,几十层高的大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九层高的邮电大楼。环城高架和环城路比以前气派多了,它们的手臂也比以往伸得长。最让人振奋的是,位于海曙的中山东路改造一新,让这条“浙东第一街”焕发了新活力。



儿童节,给孩子最好的儿童节礼物便是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来学习一下!

夏季防溺水安全常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671t0tpqx&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记者:王超 丁梦莹  唐慧晔 周唯轶 朱尹莹 孙勇

视频来源:浙江之声

微信责编:王杨乐


更多关注


赞!海曙走出国门引才引智,在加拿大成立了工作站

今天这个论坛,帮助解读产业创新的资本密码

活动|报名!海丝遗迹趣味定向赛,走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